返 回砭术基础

专家解析:砭石刮痧与经络理论

【导读】针炙是中华民族的重大发明,大量古籍记载了关于针炙起源的传说,有的说太旲伏羲氏发明针砭治病技术,有的说是黄帝创立了砭炙之法。


  “砭”按字典注释是古代治病的石针和其他石具。产生于距今6000年以前到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如1963年在内蒙古多伦旗头道洼出土的石针,长4.5厘米,一端扁平有半圆形的刃,可以切开脓肿,另一端呈椎形,可以作针刺用,经考证被确认为针刺的原始工具—砭石。针炙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较早的经络理论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经脉写了11条经脉和砭疗灸疗的方法。两者的同时发现说明它们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一、中医对人体的认识
  中医具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传统医学中较具系统性,而且是应用较广泛的医学。中医的特点是从整体认识宇宙和人体,认为“人”是天地之气和四时(四季)阴阳变化的产物。《黄帝内经》中记载“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即说明了天(自然)与人的相应关系。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体内以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为核心。分别联系着五官(耳、眼、口、鼻、舌),五体(筋、骨、脉、肌、皮)。而且脏与脏、脏与腑之间又密切联系,形成阴阳相配,表里相合的关系(台湾版书籍称为夫妻配偶关系)。脏腑还与五行相配,如心与小肠相表里属火,脾与胃相表里属土,肾与膀胱相表里属水,肝与胆相表里属木,心包与三焦相表里属火。
  人体以五脏为核心,在五脏之间“心”就如同宫廷中的君主,较为重要,在五行属火。肺如宰相,调节辅佐君主,在五行属金。肝如将军,五行属木。脾如后勤部长,五行属土,是后天之本。肾主藏精属水是先天之本。
  在脏腑与五体(筋、脉、肉、皮、骨)和五官(目、耳、口、鼻、舌);相表里脏腑之间,五脏之间都有相联系的通道。人体中还有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称为奇恒之腑,也与五脏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这些联系都是由体内的复杂的网络系统完成的。这个网络系统,给各脏腑器官,组织运送必要的营养物质,即“气”和“血”。并且调节各脏腑器官组织之间的平衡;防御各种疾病;还负责管理人体的发育成长。这个网络系统就是经络系统。所以经络系统就是人体当中除五脏系统之外的第二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中医特有的认识,也是针灸调理疾病的基础,而中医的第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即是气、血、津、液。
  二、经络理论
  传统的经络理论以《灵枢》中记述的较为详细。经络在身体内部直接联系着脏和腑;联系着耳、‘目、口、鼻、舌和前后二阴。在外联系着肌肉和皮肤。每一条经脉都是运行气血的较粗大的管道,尤如城市的粗大上下水道,位于体内深处,一般看不见。这种运行气血的主干即是二十四条正经(十二经脉)和九条奇经(奇经八脉)。属于第二级的主要分支是十五大络(称十五络脉),共28条,犹如二级较粗的管道。其特点是在表浅部位如四支前部联络相表里的两条经脉。
  属于第三级的分支是从十五大络分出的无数的细小分支,它们分布在每一个脏腑,器官和组织的内外,还分布在肌肉皮肤之中,称为孙络。古籍中称为三百六十五络。实际上是数也数不清的遍布全身内外的网络系统。经脉、络脉把全身各部分联络成一个整体。在皮肤和黏膜上,肉眼可见的细小络脉称为浮络,刺之出血的称为血络。
  中医对人体经络的认识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有的传统医学也有类似的认识,但都远不如中国经络理论这样系统和完整,指导意义这样大。这是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及东方哲学的博大精深,密不可分的。
  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一)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分出一条络脉加上脾之大络(大包)总称十五络,或十五别络。十五络脉的十二正经络脉由四肢肘膝关节以下,腕踩关节附近的本经络穴分出,均走向相表里的经脉,加强了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例如肺经的络脉名为列缺,从腕后分出走到食指,联络大肠经,另有分支随本经走行到手大鱼际,从而还加大了气血灌注的范围。
  络脉的分出点即是络穴,络穴一穴联两经所以临床应用非常广泛。
  任脉的别络名鸠尾(尾翳),散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尾骨下的长强穴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散布于胸胁部。分别沟通了腹部经气。背部经气和侧胸部经气。络脉有无数的分支,无法数清称为365络即孙络和浮络,刺之出血的又称为血络.它们遍布全身内外每一个脏腑器官。是砭石刮痧的重要基础。
  (二)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是经络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别与络脉都从经脉分出,它们的区别在于经别深入于体腔.加强了表里经脏腑之间的内在联系。经别全部向心走行,’在循行中还加强了脏腑与心的联系。经别浅出头面,从而加强了阴经经脉同头面部的联系,扩大了腧穴的应用范围,手足三阴经经穴之所以能调理头面部的疾患是与经别的作用分不开的。如偏正头痛可取大渊,列缺;牙痛,喉病可取太溪,照海等。
  (三)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简单说即是沿经脉外行线走行的肌肉和肌腱,所以十二经筋的分布与十二经脉的体表通路相一致。其特点是全部起始于四肢指趾的未端,全部向心走行,遇关节则结聚(即附着于骨骼上),不入内脏,体腔则成膜成片,如膈肌。足三阳经筋起于趾端,结于头面部鼻旁)。足三阴经筋起于趾端,结于阴器(腹部),手三阳经筋起于指端,结于角部(头部)。手    三阴经筋起于指端结于贲(膈肌)。
  经筋的作用主要是联缀约束骨骼,完成关节运动和保护的功能。《素问?瘘论》曰:“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即是这个意思.另外足厥阴肝经经筋还连结于阴器(生殖器),与阳痿病有关.由于寒,热,风,湿等邪气的侵袭,以及跌打损伤等原因,经筋的病症主要是疼痛,麻痹,肿胀,萎缩和运动功能失常。如面瘫,肩不举,膝肘不可以屈伸,闪腰,岔气等.还包括因闪挫伤引起的肌腱或韧带损伤中医称为伤筋病。
  (四)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部满络脉的所在。实际十二皮部即是按十二经脉的外行线为依据,将全身皮肤划分为十二个区域称十二皮部。它位于体表,对机体有保护的作用,同时还能通过局部的颜色,温度,电的变化反映出脏腑,经络的病变。反之,通过针灸皮部上的腧穴,亦可以调整脏腑的功能,调理各种疾病。临床上按摩,拔罐,外敷等均是通过皮部调理疾病。
  四、根结与气街
  古代先贤不仅发现了经络系统,而且还发现在四肢末端的经脉起(止)穴,或是肘膝腕踝以下的经穴应用极广泛,普遍具有特殊显著的调理作用。营卫气血不仅有十二经脉阴阳相贯、首尾相接、如环无端的运行形式,还有纵向的经络树样分布,据以总结出根结和标本理论。经脉彼此之间还有广泛的横向联系,又创立了四气街的概念。这些概念对针灸临床有指导性意义。
  《灵枢?根结》云:“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合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灵枢?卫气》又云:“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所生……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也。”元代《标幽赋》中更明确地说:“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可知根结标本在针灸诊断调理方面的意义非常大。横向前后配穴、背俞穴和募穴的应用则证明了气街的存在及其重要性。所以学习根结标本气街理论极为重要。
  (一)根结的内容
 根结和标本同出于《灵枢》,都是突出强调四肢末端(段)与头面五官和胸腹内五脏六腑的联系,均是查外而知内,是整体诊断的一部分。对此现象王玉川教授称之为经络树流注形式。
  “气街”内容主要见于《灵枢?动输》和《灵枢?卫气》“四街者气之径路也”。如某一经脉因寒邪或其他原因而阻塞不通,则营卫之气可以通过气街横向沟通,暂时改道,即所谓络绝而径通,保持体内气血如环无端还流不息。气街的部位和结构:气街位于何处呢?《灵枢?卫气》指出:“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
  杨上善认为:“脑为头气之街,故头有气止百会;膺中肺腑为胸气之街;脾俞及脐左右冲脉以为腹气之街”。马元台则认为:“五脏六腑在于(胸)腹中,而其脑穴则在于背……在前后左右动脉即足阳明之天枢穴也……气之行于胜者止之于气街,此即足阳明经之气冲穴……及足太阳经之承山穴,及外踝上下诸穴。”
  上述经文和注释中已明确指出四气街的部位,点出背俞穴、百会、天枢、中府、气冲、承山及踝部穴皆为气街气之所通所止处,内外相应,可以揣外而知内,从外而调内,从而扩大了气街的作用。为通过气街外部所止穴位,诊断五脏六腑疾病,调整内部阴阳气血奠定了基础。这也是后世气街的主要应用。
  头气街部主要是脑和五官,脑为髓海是元神之府。全身的阳经包括手足三阳、阳跷脉、阳维脉、督脉和阴经中的足厥阴肝经到巅项,手少阴心经系目系,足少肾经挟舌本,脾经散舌下,任脉冲脉至目下,阴维、阴跷至头顶。这些众多的经脉形成了头气街的主干。更有十二正经的经别基本上均位于头项部以上,浅出联系于相表里的正经。还有部分经脉的络脉,如足阳明经络脉丰隆“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督脉络脉长强从背上头。细小的孙络、浮络不胜其数。在头部经脉之间、经脉与经别之间、经别与经别之间互相网络交叉、经气互相联系。例如睛明为五脉之会,承泣、神庭、水沟是三脉之会,百会是三阳五会。据统计,在头部的交会穴有45个,占全身交会穴的41.67%。正是这些经脉与络脉的纵横网络交会,形成了头气街的结构。
  全身交会穴有52个位于胸腹背,占47.20%。若分而言之,胸气街和腹气街的交会穴数仅次于头气街。实验也证实,在胸部和腹部测出的循经感传路线相对比较宽或比较扩散。
  踝部至气冲穴相对较上肢经脉数、经穴数为多,由络脉、经别和奇经八脉在下肢经脉间起到重要的连接作用。包括典型的三阴交穴,此部共10个交会穴,占全身交会穴总数的9.26%,明显多于上肢仅有的2个交会穴,从而形成“胫气有街”的基础结构。
  笔者认为,“气街是头胸腹胫各部的横向通道,因为经脉本身即是纵向上下通道,无须乎再用它解释。“络绝径通”,径只能是直捷的横向的联系。由此可以很好地理解背俞穴、募穴和局部阿是穴。
  五、气街理论的应用  在病理状态下,可以通过经络判断内脏的疾病。有诸内必形诸外,内脏的疾患可以从经络纵向和横向反映于体表相应的原穴、俞穴、募穴或下合穴。笔者在临床就经常通过检查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部的局部是否有陷下、条索或压痛进行疾病诊断。背俞穴诊断的特异性是很强的。有人报道33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手术前背部的压痛点有89.39%集中在脾胃俞之间,其中53.03%在局部出现条索状反应物。滑伯仁说:“脏腑腹背气相通应”,这就是气街的作用。气街就犹如横跨脏腑经络腑穴的桥梁,使由外知内成为现实。
  临床上砭石刮痧师调理外感及内伤五脏疾患常从背俞穴进行针这类报道不胜枚举。
  综上所述可以初步了解经络系统的组成是一个表里上下多组织的网络体系。与人体生理,病理密切相关。实在是关系“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的重要理论。


【本文免责声明】
1、砭萃网站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来源于网络或砭石/砭术相关出版物,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健康的信息为目的,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权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2、砭萃网所转载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所转载内容中包含“极限化”或“功能性用词”,我司声明其全部失效,所转载内容亦不作为广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传介绍依据。
3、如果您对砭萃网所载内容有任何异议,欢迎与我司进行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整改或删除。


上一篇:亲身体验砭石调理顽症的方法

下一篇:砭石感法调理疱疹后遗神经痛

推荐产品
砭石百科
砭石养生
砭石专题